2012/07/25 | 來源:東陽日報
[摘要]維權可能會傷及部分企業,但這種傷害是暫時的,最終是為了保護創新,保護行業更穩健發展。”兩家木雕企業立即停止使用涉及東雕集團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宣傳畫冊,并將剩余畫冊交由市知識產權局統一銷毀;兩家企業就上述侵權行為向東雕集團作出道歉。

你的產品有點像怎么和我的專利相似?
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產品雷同、仿冒成風”,掩藏著深重的侵權之痛。“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面對日益熾烈的侵權之風,東陽木雕產業終于爆發了——
我的最新產品
“你可以想見這種隱忍背后我們的心痛。維權可能會傷及部分企業,但這種傷害是暫時的,最終是為了保護創新,保護行業更穩健發展。”——東陽木雕集團總經理王向東
維權與傷害之間的兩難選擇
7月初,東雕集團就此事向浙江東陽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提出了處理請求。經該局工作人員多方調查了解,積極主持調解,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兩家木雕企業立即停止使用涉及東雕集團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宣傳畫冊,并將剩余畫冊交由市知識產權局統一銷毀;如繼續使用涉及專利侵權的宣傳畫冊,將賠償東雕集團一定的經濟損失;未經許可,兩家企業不得生產、銷售東雕集團的專利產品。同時,兩家企業就上述侵權行為向東雕集團作出道歉。
其實,對東雕集團而言,被侵權已不是第一次,“也可以肯定不會是最后一次。”王向東的言辭間帶著一絲無奈,“去市場上走走,你隨處可以看到仿冒我們公司的產品,有的在細節上做了更改,有的根本不作任何改動。”而且,東雕集團所遭受的侵權可說是全方位的,“從外觀設計專利到商權標、著作權,都有涉及。”王向東說,最離譜的是,曾有商家在東雕集團對面的藝海路,公然打出了“東雕”的旗號,并在其銷售的產品上使用了東雕集團的注冊商標“東雕”。
侵權事例不勝枚舉,東雕集團疲于逐一追究。“前些年大家都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你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權了,卻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應對。直到2010年我市被列入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市),政府加大了對木雕紅木家具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集團為部分創新產品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才有了維權利器。”繼之而來的,則是2011年東雕集團成為東陽市專利示范企業。
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并不能阻止侵權事件的發生,對此東雕集團選擇保持沉默。“東陽木雕是浙江省重點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其手工屬性決定了它的脆弱易損。特別是小作坊基本上沒有設計能力,多靠仿造別人的產品過日子。所以在起步階段,我們必須采取寬容理性的態度,以保護整個行業發展環境,維護東陽木雕發展大局。內心深處,我們則希望通過市場固有的凈化功能,實現這個產業的優勝劣汰。”王向東道出了沉默背后的難言之隱。
這種善意的沉默并未換來侵權行為的收斂,“這次維權我們主要考慮兩點:一是畫冊的擴大傳播效應明顯,一旦傳播到其他木雕產地,不僅容易混淆消費者對東陽木雕的認識,而且若被其他木雕流派利用后,不利于東陽木雕原產地保護;二是這兩年東陽木雕和紅木家具產業發展太快,部分企業對仿冒、剽竊知識產權上了癮,間接助推了產業泡沫化。作為專利示范企業,我們有責任以自身的努力喚醒整個行業的維權意識。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已經到了剔除泡沫的時候,如果繼續當沉默的羔羊,只怕以后刮骨都難以療傷。”
“現在橫亙在木雕與紅木家具企業面前的尷尬,是申請了專利但未能主動運用專利去維權,這淡薄的維權意識,反而助長了侵權之風。”——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樓秀民
保護與侵權之間的尷尬對峙
“侵權在整個東陽木雕和紅木家具行業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其他地區如福建莆田、仙游等更普遍。”東陽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樓秀民說起今年5月福建省工藝美術行業人士前來考察一事,對方一直在為當地肆無忌憚的仿冒現象而頭疼不已,當了解到東陽木雕·紅木家具行業這兩年來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情況后,興奮地表示要盡快開展這項工作。
樓秀民介紹,當下行業內的侵權有兩大原因:一是虛假宣傳,二是創新欠缺。“兩者互為因果,因為創新欠缺,只能盜用別人的創意和產品進行虛假宣傳;由于虛假宣傳可以輕易獲得經濟效益,導致更加不愿創新。”而構成侵權的常見途徑有三種:一是某些畫冊制作公司把一些客戶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內容,移花接木到別的客戶畫冊上,構成了外觀設計專利侵權;二是部分復印店為了牟取利益,私下存儲客戶的設計文件,再轉賣給其他客戶,或者是個別企業用人管理不善導致設計圖稿外流,構成了著作權侵權;三是一些企業和商戶生產銷售其他企業的專利產品或者冒用知名企業和大師的商標,構成了專利和商標侵權。
越是創新產品越易被仿冒,越是知名企業和大師越易被侵權。一位業內人士打開東陽市一家藝術公司的網站,滿頁的產品照片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通過偷換概念,陸光正的四扇落地屏《柴樵漁樂》、雙面透空雕落地屏《竹韻》,東雕集團的壁掛《明月千里寄相思》、大型屏風《國色天香》,等等,均成了這家公司的“產品”。
一些企業和大師選擇了發明專利保護。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徐經彬在東陽市木雕界最早涉及發明專利,其專利產品“火燒板仿古木雕”至今未遇侵權。
而于去年獲得著作權的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馬良勇,就沒這么幸運了。馬良勇的大型壁掛《水滸一百零八將》,第一塊陳列在市工藝精品館,第二塊被正常銷售。“第三塊,確切地說,誰都以為這是馬良勇的產品,事實上是別人仿冒的。”一怒之下,馬良勇在媒體上發表聲明,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并把《水滸一百零八將》、《琴棋書畫》、《梁山聚義圖》、《帝王將相圖》四件設計稿,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申請著作權并獲準。“這四件作品依然被侵權所困擾,侵權者可以不用設計稿,依據木雕成品就可加工,而且稍作改動就可免去侵權嫌疑。”對此,業內人士解釋:木雕設計稿加工成木雕產品屬于二次創作,在這個過程中雕刻技工會融進自己的思考,所以相同的設計稿會產生相異的產品。
“東陽木雕屬于傳統知識,當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被商業化利用,對原權利人的權利保護就顯得非常迫切。”樓秀民指著辦公室內的壁掛《八十七神仙卷》說,這件木雕作品一問世就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導致被大量仿冒,到最后已經很難界定其原始作者,“仿冒者認為,《八十七神仙卷》是古代名畫,把它制作成木雕,不存在侵權問題。”實際上,作為以內容與外觀設計創意為主的東陽木雕而言,把名畫制作成木雕,正是一種創意。“一旦侵權人很容易地獲得別人的創新成果并轉化成經濟效益,原權利人的積極性就會受挫,就不愿承擔風險進行新的創新,東陽木雕就會裹足不前。”
“歸根結底,保護知識產權就是鼓勵創新,依法保護創新者的勞動成果,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市知識產權局專利科科長胡益科
創新與維權之間的血肉聯系
對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很多時候是侵權者打“擦邊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模仿”而不是“仿冒”。“其實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模仿過度變成仿冒,就會對他人的權利和勞動造成侵害,更重要的是會引發市場秩序混亂。我們允許模仿,因為模仿是促進創新的基礎;我們更鼓勵創新,僅有模仿而無創新的企業不會有生命力。”樓秀民認為,模仿不應以獲取不義之利為目的,而是要通過一段時間的模仿領悟木雕藝術的真諦,最終走向自主創新。“別迷信"學藝不如偷藝"的說法,與其盲目模仿,不如真誠地拜師學習,這樣更能取得真經。”
“創新力強的企業和藝術家,不會懼怕被模仿。一是許多模仿者只敢模仿產品外觀卻無法復制風格;二是為了避免造成侵權事實,許多模仿者不得不花費精力更改細節,這種更改有時候能形成創新。”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創意協會副理事長黃小明已擁有29項外觀設計專利,今年又申請了10項。他覺得模仿者必須把握好度,切莫使模仿滑向仿冒,導致侵權。
東陽市知識產權局專利科科長胡益科認為,如果模仿者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本身就超越了專利保護的范圍,并不構成侵權。
但這并非等于說對侵權“零容忍”。“如果有人利用我的專利進行惡意炒作,或者在官網上公然剽竊我的作品,那是絕對不容忍的。”因為成功復制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的龍椅,黃小明獲得了“龍椅效應”,也附帶“收獲”了眾多煩惱:有人仿制了一套龍椅,陳列在我市某賓館內。“幾乎所有見過它的人都以為這是我的作品,其實不是。但這明顯利用了我們企業所破解的龍椅復制技術,并利用了我們修復龍椅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對這把“山寨龍椅”,黃小明更多是遺憾,“一些細節仿得不到位,創新更無從談起。也許對方靠人脈關系與價格優勢打動了購買者吧!”
靠仿冒而打壓同類產品的價格,導致產品粗制濫造,進而危及整個行業,這正是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之痛。在樓秀民看來,寬容不應被侵權者利用,“快速創新固然可以遙遙領先,但專注創新而忽視維權容易養虎成患。我市正在申報創意之都,更要重視對工藝美術創意的保護。目前東陽木雕與紅木家具行業已擁有專利400余件,注冊商標180余件。但如果僅滿足于知識產權的申請和注冊,而不注重維權,無法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樣的知識產權又有什么意義?”
“東雕集團的成功維權,應對整個木雕紅木家具行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震懾侵權者的同時,更應增強專利權人的維權意識。歸根結底,保護知識產權就是鼓勵創新,依法保護創新者的勞動成果,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胡益科說。
“山寨現象在東陽木雕和紅木家具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必然性,它最終折射的還是傳統知識領域創新能力欠缺,以及商業化浪潮引發的浮躁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增強保護與維權意識的同時,開發創新性更強的產品,以技術變革帶動藝術提升。同時要注重無形資產保護,經營好自主品牌,形成難以超越的個性優勢。”黃小明坦承,自己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超寫實木雕”與“速寫木雕”,由于融技術與內容革新為一體,構成了較高的門檻,難以被侵權。“我們能山寨蘋果的外觀與功能,卻無法仿冒蘋果的創意與理念。讓東陽木雕和紅木家具產業擁有強大生命力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新,而不是屢禁不絕的山寨。”
“我們只PK創新,不PK其他。”
浙江東陽木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雕集團)總經理王向東說出這句話時,根本沒想到我市的兩家企業已運用了“乾坤挪移”大法,把東雕集團4款擁有外觀設計專利的產品圖案搬到了自己的宣傳畫冊上,“這樣的做法讓我們無法和他PK創新,只能PK維權。”于是,東陽木雕有史以來的首例專利侵權糾紛拉開了維權序幕。 (編輯 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