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5 | 來源:民營經濟報
[摘要]馬未都,漢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
馬未都名片
馬未都,漢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超級暢銷書作家,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馬未都下過鄉,做過文學青年,當過編輯,有過作家稱號,青年時代的他,有著被媒體稱之為“傳奇”似的人生經歷;現任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剛到知天命年紀的他,便是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傳奇人物。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私立古典藝術博物館,真可謂文化與財富并收。
1.愛好收藏 頗具傳奇色彩
馬未都,18歲插隊京郊農村,1975年回城當工人。1995年,他辭去公職,專心致志從事收藏,從此,他由一位不知收藏為何物的車間工人,逐漸成為至今擁有眾多寶物的文物收藏大家,他的人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然而,馬未都卻對記者說:“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傳奇,我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革走到了今天。我們這代人的命運都是與社會息息相關的,嚴格說,跟個人經歷沒有多大關系。如果真要說有傳奇色彩,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動蕩太大,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每十年都有很大的變化,關鍵性的變化太多了。”
上世紀80年代,當中國絕大多數人在拼命為購置彩電、冰箱而把家中“不值錢”的老玩藝兒賣掉、甚至扔掉的時候,馬未都便把握了這個機會,開始了他的收藏生涯。馬未都說,他的很多藏品是跟朋友“交換”過來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歡的東西就管人家要,甚至買點東西去與朋友交換。那時候的文物商店內銷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才售10元錢,信托商店一對紅木圓椅才賣15元錢。于是,他憑著不太高的工資和稿費,將老百姓家中藏品一件件收集起來。地攤、文物商店、文物市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隨著收藏日豐,悄然中攢下了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積累。到了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經小有規模,成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2.摸出規律 慧眼識贗品
馬未都從一件藏品都沒有,也可說是空白做起,到現在擁有上千件珍稀古玩,全憑一雙慧眼和過人的膽識,用他的話說:很簡單,用心和悟性!他對每件古玩都很用心:“最早買回來的古玩,我都不是簡單看一眼就扔一邊,一點一滴,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細微的地方我都要把它搞清楚。古玩不是沒有規律的,看多了也就琢磨出規律來了。”
現在的馬未都,能準確鑒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質,很少看走眼,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圖案馬上就能說出另一面的花紋,這是因為他在器物上琢磨出了信息,讀出了文化。馬未都說:這和其他藝術一樣,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畫了一輩子的畫也不一定能成為世界大畫家,天賦至關重要。然而,古玩市場贗品泛濫,馬未都也不是神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說,“早年對瓷器還不是太在行,有人告訴我他家里有一對青花瓷器,到他家后光線不亮,我看差不多就買下了。回家后才發現不是康熙年間的瓷器,而是光緒年間的仿品。其實犯些小錯誤也是好事,我可以及時糾正,后來我買大宗文物出錯就很少了。”
如今慕名前來找馬未都鑒定文物的收藏者絡繹不絕,他對自己目前的判斷力很有自信,坦言道:自己正處于年齡上的黃金期。“我二十幾歲開始喜歡收藏,今年50,累積了二十幾年的經驗,現在正是最好用的時候。”
3.行家出場 把關電視連續劇
馬未都的名聲在文化圈人盡皆知,2004年張國立、王剛、張鐵林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五月槐花香》,再現了民國初年至解放初北京琉璃廠古玩商們的興衰往事。為了確保古玩不“露怯”,特意請來馬未都把關,專門負責文物的鑒定,把穿幫的硬傷一個不漏地槍斃。
據馬未都介紹說,道具不可能全部用古董,但是劇中仿制品都經自己過目,就連鋪子里放置古玩的架子也力求寫實。根據其建議,劇組還找到一知名家具廠特意打造了一批紅木紫檀的家具。按理說,一部戲不可能沒有硬傷,但是有馬未都把關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尊重觀眾,不糊弄觀眾。馬未都說,張國立找他就是為了在專業性上提高一個臺階,不至于貽笑大方。于是,古玩字畫怎么捧、怎么“過手”、怎么卷、怎么品都是按照行內規矩來。由于拍片風險大,馬未都可不敢冒險把珍貴古玩搬到片場,但是他也隨身攜帶著一些小道具以備不時之需。比如玉佩,男人、女人佩帶的玉佩都是不一樣的,而且由于時代變遷,樣式和戴法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馬未都攜帶的這些小玉佩也起到了大作用。
4.傳承文明 開辦私立博物館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無人問津的“老玩藝”重新變得價值連城起來。特別是近幾年,一浪高過一浪的文物收藏、文物投資熱潮席卷中國大地,真可謂應了當今最流行的一句話“盛世藏寶,亂世藏金”,對此,馬未都直言:“現代人對文物的熱情,很大一部分還是源自經濟上的熱情,它值錢啊。”他認為,文物收藏應當視為一種業余愛好,心態要比較平和,而投資古玩,關鍵在于熟悉自己的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高文化生活品質。
馬未都認為,博物館是舶來品,中國人之前沒有博物館的概念,更不會有私立博物館的概念。他開辦私立博物館,就是想學西方開明的態度,盡管所有權是自己的,但是文化財富應當是全社會共有的。他希望人們能夠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東西,提高生活品質。觀復博物館如今改為理事制,全體理事為社會承擔責任。他說,就算自己哪天不在了,有了理事會,“觀復”還是可以繼續運營。所有的理事都是功成名就,沒有人想利用觀復賺錢,只是希望在此享受文化的樂趣。
現在,觀復博物館的墻上掛著一幅根據老照片畫成的油畫,畫面上是一排民國初年的知識分子,長袍馬褂,目光堅定執著,最右邊卻站著一身現代改良唐裝的馬未都,黑白與彩色,近代與現代完美交融,繼續訴說著文明的傳承。(編輯/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