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5 | 來源:南方都市報
[摘要]長發披肩,是伍炳亮先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從業30多年的他,所設計制作的紅木家具先后被國家博物館、北京恭王府等收藏。
人物:伍炳亮,男,1953年9月9日生于廣東臺山。
經歷:1979年開始從事古典家具購藏,現擔任中國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收藏委員會副主任、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長發披肩,是伍炳亮先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從業30多年的他,所設計制作的紅木家具先后被國家博物館、北京恭王府等收藏。
談定位做到最好,只做藝術品
背景:2003年到2005年,伍炳亮連續3年蟬聯“中國傳統家具博覽會”金獎,2006年至2009年三次獲文博會特別金獎,2009年獲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的“藝術成就獎”……由他設計制作的作品先后被國家博物館、北京恭王府等收藏。
記者:您認為自己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伍炳亮:定位。這是做生意最關鍵的。我一直認為,做到最好才是唯一出路,所以我定位做高端、高品位,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在我看來,我們這行的產品分為普品、商品、工藝品和藝術品,我做的就是藝術品。
記者:還有別的(成功)因素嗎?
伍炳亮:還是要靠真本事。包括為人處世、市場眼光等。做人做事,至關重要,關乎生意成敗;是否愛這個行當,關乎能否做出有品位的東西;敏銳的市場眼光,讓生意變得容易。
談作品上千作品,件件獨一無二
背景:藝術相通,古典家具的制作同于書畫,在自成一家前,都必須從臨摹前賢開始。伍炳亮亦然,他傳承發揚明清古典家具過程,也是始于高仿。
記者:有人說伍炳亮很牛,聽說有人曾出價數千萬要買你一樣東西,你都不賣。
伍炳亮:不是我牛,是我的作品獨一無二。從我手上出去的作品已經上千件,每件都傾注了我的心血,每件的樣式、雕花都不同。藝術品跟商品、工藝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凝聚了作者的理念和思想。(他指著典藏館內一件大屏風)這件作品叫明式海南黃花梨透雕螭龍紋八扇圍屏,是我1993年的作品,曾有人出價3000萬,我是不會賣的。
記者:它最大的價值在哪里?
伍炳亮:首先,這肯定是絕響了。這件屏風高3.4米、圍長4.64米,這樣尺寸的海南黃花梨已經找不到了。除了材質,你再看它的雕工,無論是螭龍紋還是花葉等元素,將豪華富貴氣象烘托到極致。最重要的是,它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我覺得它是有生命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舍不得賣。
記者:您這樣(舍不得賣)的“孩子”多嗎?
伍炳亮:很多。有我收藏的(別人的作品),也有自己的。有客人看上我一個黃花梨柜子,非要我賣給他,但那是我的非賣品,我不賣他就坐在那里不走。說實話,我的粉絲很多,有時候讓我非常感動。真正喜愛古典家具的人,懂得鑒賞我作品的買主,不用講價,我都會心甘情愿賣給他,就像把女兒嫁給好人家一樣開心。
談商道做生意,誠信最重要
背景:30年前,伍炳亮只是一個窮苦的小木匠。后來,他做了傳統意義上的“倒爺”,再后來,他成了國內紅木家具業內的大佬級人物。
記者:您最大的生意心得是什么?
伍炳亮:做生意,誠信肯定最重要。2007年,一位客人看上我一把1萬元的黃花梨椅子,給了2000元訂金,2008年還沒來拿貨,那時候這把椅子已經漲價兩倍,我的一個員工說干脆退他雙倍訂金,不賣了。但我還是打電話給對方,對方都不好意思了,說要加錢買,但我堅持以原價賣給他,他為此感動不已。
記者:聽說您的作品,都是終身免費保修?
伍炳亮:不錯,不但免費保修,還有回收政策。比如,我賣給你的作品是價值50萬,只要你不喜歡了,覺得沒有收藏價值了,我隨時以原價的5倍回收。
談制作200多員工,仍堅持親自動手
背景:伍炳亮的興隆家具公司如今有員工200多人,但他依然親自操刀,常常到生產車間。
記者:有了這么多人,為何還要親自做?
伍炳亮:我的作品必須融入我的思想,他們必須執行我的理念,做出我需要的東西。
記者:給人感覺您很專制。
伍炳亮:名貴木材為原料,成本巨大,需要掌握好每個環節。許多老板會沒信心,不敢直接鋸開,而是先做一個樣板,因為一旦搞錯,掉一斤木屑都是上萬元。但在我這里,再名貴木材做成家具都是一步到位,沒有中間打樣板的環節。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絕不受旁人左右,這是原則問題,不能動搖。
企業能發展到今天,人才是關鍵。我留住人才的辦法很簡單,有器量,眼睛容得下沙子,允許犯小錯,但不能動大原則。正因如此,有的員工跟了我二十多年,從三十幾歲做到五十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