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3 | 來源:新民晚報(上海)
[摘要]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踏入紅木制作行當,張家斌就敏銳地發現了紅木家具制作中的一個大問題收縮縫難題。
春季暖洋洋的一天下午,一位熱衷收藏的仁兄打來電話,邀去天乙茶藝廣場開開眼。
筆者一時不解這位仁兄嗜紅木如癖,于茶道似乎未有高深道行,怎么會對天乙茶藝廣場這樣一處高端香茗市場突然來了興趣?一問之下,引來了三聲“不拎市面”,“聽說過在世博中國館大出風頭的‘中華龍舟’紫檀木雕嗎?就是那個上了吉尼斯紀錄的、用6米多長整段紫檀雕成的?它有個4米多長的‘兄弟’現就放在廣場二樓的‘圓木緣’寶號里。”
龍舟由海門紅木藏家張家斌耗時3年多,使用了9噸珍貴上等紫檀大料精心制成。世博期間擺放在中國館貴賓廳內,得到了中外政要貴賓的交口稱贊。廣場總經理俞逸青是個熱情爽快之人,見我如癡如醉,索性安排我們與“龍兄龍弟”的主人張家斌進行了一番對話。
[ 小木匠的紅木心結 ]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天,一個海門小木匠忙碌地張羅著自己的結婚喜事,他的名字叫張家斌。在那個經濟落后、物質匱乏的年代,搞一套像模像樣的家具,即便對一個木匠來說,也是一件難事。這天,張家斌到未婚妻家里,心里還在犯愁。未來的老丈人瞅在眼里,心里自然明白了三分,開腔道:“家斌啊,我這里有兩件像樣的家具,你就拿去辦事吧。”想不到站在一旁的未婚妻聞言,堅決不同意。最后結婚家具只能湊合著擺了幾件,馬馬虎虎對付過去了。
一件小事,幾十年過去了,張家斌還是念念不忘。不能說他是小氣,因為正是這件小事,在張家斌心里種下了心結,也由此種下了結緣紅木的“慧根”。
“那時窮啊,按照傳統,家里的好東西確實不應該傳給女兒的。”張家斌解讀道:“我更愿意這樣理解她的心思,她嫁給我,是相信我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給她給家庭帶來富裕和幸福。”
回憶往事,張家斌至今覺得冥冥中似乎有天意,“按說,從沒像樣家具到整套香紅木家具,已經很不錯了吧。但我們開心了沒幾天,就有一位玩紅木的朋友跟我說,紅木也分三六九等,像烏木、紫檀、黃花梨這些上等材質,才是既體面氣派又保值增值的好東西。最后朋友送我四個字寧缺毋濫。”張家斌聞罷猶如醍醐灌頂,的確,唯有留著歷史余溫的木頭才能與人交流,也只有工料俱佳的家什才稱得上藝術品。至此,他邁入了古典家具收藏的門檻,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 一個愛琢磨的創造者 ]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踏入紅木制作行當,張家斌就敏銳地發現了紅木家具制作中的一個大問題收縮縫難題。
其實木材遇環境濕度變化產生漲縮是個普遍現象,各種木材因為特質不同,差異非常大。因此歷代木匠都會在榫卯結合處預留出一道伸縮縫,行話叫做“交圈”。可這條縫到底留多大,該怎么留,千百年來全憑老師傅的經驗行事,一旦出現誤差整個物件就報廢了。
張家斌和“圓木緣”的一位老法師一起,鉚上了紅木木料脫水難題。他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知名的紅木家具收藏館,三伏三九晴天雨日地挨個兒搜集每件藏品的干濕度等各項指標,并詳細記錄匯集成冊,每每遇上吆五喝六的管理人員也只好觍著臉皮央人行個方便,回去后便比照數據反復試驗。
如此一過便是13年,鍥而不舍的張家斌終于研發出一套全新的特殊工藝,能在保持原生態木紋肌理的同時有效控制木料漲縮率,因這種工藝處理后的木料性質穩定,能長久保持平滑光亮,再無裂縫、變形、泛色之憂。
張家斌的這項發明,在紅木收藏制作界不啻是石破天驚之舉,引來了故宮博物館專家以及民間知名收藏家的一致矚目。他們找到張家斌,翻看著一本本比磚頭還厚的數據采集記錄和成品分析記錄,最后無不為他的科學和嚴謹所折服,贊嘆他為創造并掌握此項技術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