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8 |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摘要]談到工業設計史或者家具設計史,不得不提到“中國椅”。這一系列具有斯堪的納維亞典型特征的家具,卻將來自遙遠東方的傳統風韻彰顯的淋漓盡致。
談到工業設計史或者家具設計史,不得不提到“中國椅”。這一系列具有斯堪的納維亞典型特征的家具,卻將來自遙遠東方的傳統風韻彰顯的淋漓盡致。
“中國椅”已經不單單是某把椅子的名稱了,更多的時候是象征著一種風格、一種韻味和一種傳統。不但中國明式家具構成元素得以完美再現,而且北歐精致細膩的傳統工藝也充分融合其中。很難想象中西傳統的差別竟在這里得到統一,完美的形態和十足的人文氣息,使得“中國椅”在滿足座椅功能的同時,也具有了雕塑般的美感和形態。
“中國椅”系列多采用櫻桃木、柚木制造,座面多位藤條和皮革材料。“中國椅”最早于1943年生產。
明式家具的造型語言在現代設計界廣受重視,而對于二十世紀40年代的設計師來說,吸取中國古代傳統造型元素進行創新設計,無疑是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意義的。“中國椅”正是對中國明式椅子造型的凈化,從其中提煉了最具造型特征的元素,如靠背、扶手及連接結構,更重要的是將明式家具的典雅和精巧加以升華,從而塑造出更加素雅、端莊與質樸的感覺。“中國椅”選取了明式家具的主要特征部件以使椅子結構最簡化,而把明式家具中多余的裝飾附件省略不用,這使得整體更加精煉,而全無瑣碎繁復之感。正所謂:“巧而得體,精而合宜”。
“中國椅”在細節上給人最深的感受是圓潤與純凈,這與其框架結構的處理手法是分不開的。其框架的連接較之明式家具的榫卯連接更簡練,而且從視覺上更具通透感,為下肢留出了充足的活動空間。整體線條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尤其是縱向上采用梭形腿腳,與明式椅子的圓柱形不同的是,更顯優雅與清秀,而且富于變化和層次感。在背靠的處理上,采用了明式椅子的形式結構,但在比例上卻根據人體工學進行了調整,使得背靠與人體結構更加符合。同樣,對于左面材料的選用也是出于對使用舒適性的考慮,而改用皮革和藤材作為主要材料。在裝飾上,“中國椅”則更注重木材的肌理色澤的表現效果,完全拋棄了中國明式家具中的雕飾,視覺上更加樸素與淡雅。
“中國椅”中最具特色的是1943年生產的“中國椅”系列,1949年生產的“Y型椅”系列和1949年生產的圈椅(round chair), 而round chair一經推出便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椅子”,而1961年美國電視臺為了播放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總統競選辯論而特意購買了10把放在直播間,這也使得round chair名聲大振,一時傳為設計經典。
“中國椅”的設計者——漢斯維格納(Hans Wegner)也是設計界的常青樹,直到晚年依然堅持在模型制作車間的創作活動。作為第二代設計大師,維格納一生創作了數百件經典作品,與大多數設計師不同的是維格納并不是把家具設計作為建筑設計的副業,而是作為畢生的唯一職業,這也使得維格納成為丹麥家具設計最重要的領軍人物之一。維格納在十幾歲便開始接受木工教育,22歲進入哥本哈根的工藝美術學校學習設計,二戰期間曾在雅各布森建筑事務所工作,負責家具設計。后來1946年與丹麥設計師布吉?穆根森(Mogensen)開始合作設計家具,并在一年一度的“丹麥木工協會”展覽中出盡風頭。“中國椅”和1949年的圈椅只是為他以后的家具設計奠定了一個基礎,而后經維格納設計的“孔雀椅”“殼椅”“溫莎椅”等都成為木制家具的經典之作,而這些成績的獲得,與維格納本人對手工工藝和材料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重視十分不開的。在風格上很難給維格納的作品給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因為其設計作品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其眾多經典作品并不能簡單的劃歸為某種風格,更多的是維格納本人對于家具的感悟和思索。可以說,維格納是家具設計中的完美主義者,所以他的名言是:一件家具永遠都不會有背部。
“中國椅”是對中國傳統設計靈感的展現,但同時又是斯堪的納維亞傳統的演繹。這一經典又讓我們重溫了靈感與凈化的偉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