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后當了幾年機床銑工。
1980年,馬未都開始文學創作。
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后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部有關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馬未都的奔走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于獲準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1999年,為配合世界建筑大會,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同建筑報合作,舉辦了中國古建筑門窗及陳設展,精美的展品和獨特的展覽設計給20萬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協主席李瑞環在開幕時也參觀了展覽,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家。
2002年,馬未都創辦了全國首家私立博物館分館——觀復博物館杭州館。
2003年10月,遠赴巴黎展出中國古代門窗,受到各界好評,當地的歐洲時報并以大幅文章報導展出盛況。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
2005年,創辦觀復博物館廈門館。
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制。
2010年6月9日,觀復文化基金會成立儀式在銀泰中心舉行了盛大慶典,熊曉鴿、周全等任理事。 基金會將募集社會資金用于解決觀復博物館“永續生存”的問題。基金會資金將首先用于觀復博物館新館建設,而在新館建成時,他將捐出名下所有文物。
2011年,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訪時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強”。他指出“現在文物鑒定根本沒有形成一個行業,也就沒有行規。文物知識很深奧,不是誰都能勝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專業工作者或“疑似專業工作者”的機會就來了,電視里的好多“專家”連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具備。”他的話再次提醒收藏愛好者,人眼已經不可靠,光憑經驗太不科學。專業的鑒定工具和監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規范收藏界。
2016年11月17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籌備儀式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巡禮》叢書發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馬未都獲得“大國非遺工匠文化大使”。
2022年8月18日,參加的《圓桌派第六季》播出。
2023年6月21日,參加的《眾聲》在優酷播出。 12月31日,參加《踏上新征程——2024 BRTV跨年之夜》。